地址: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创业大道24号
邮编:214028
电话:0510-85360785
传真:0510-85360786
E-mail:green@wx-green.com
Http://www.wx-green.com
我国材料热处理设备技术的发展,同其它技术类似,传统的热处理技术经历过从萌芽、建立、发展、鼎盛到衰弱,最后是现代技术的引入、消化和发展的过程。参考我国古代的分期,可以认为,在远古时期,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开始出现萌芽,在上古时期,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开始初步建立;到中古时期,我国传统的热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;在近古时期,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达到鼎盛,在近现代时期,我国的传统热处理技术逐渐衰弱,同时现代技术开始建立和发展。
中国古代金属表面处理主要有鎏金、鎏银和镀锡。最常用的是汞齐法,即将被镀金属溶于水银中,然后采用擦涂的方法将其被覆于基材之上。该技术一般应用于铜器的装饰处理。已知早期的鎏金物件为山东曲阜出土的长臂铜猿,墓葬年代为春秋战国之交。陶弘景后来对汞齐的作用指出:水银能消化金、银,使成泥,人以镀物是也。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术也是在周朝开始发展起来的。1976年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地区发掘出的西周都市遗址中,发现四种不同形式的玻璃扁株和绿色玻璃管状项链。此外,还在金村、长沙、辉县等地战国墓葬中,出土过一批白色、翠绿色、暗绿色的玻璃制品,色泽美观,大都半透明。据分析,它们大多是含铅、钡量较高的“铅钡玻璃”。与西方常见的“钠钙玻璃”在成分上有很大的差异。铅钡玻璃的加工温度低,虽具备多彩、晶莹的特点,但有易碎、透明度差的缺点。
战国时期,我国古代热处理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发明了铸铁柔化术。经大量的考古证实, 我国铸铁的发明大约在春秋中期。迄今发掘出年代最早的铸铁残片是在山西天马——曲村晋文化 墓葬中出土的。属于战国早期用白口铸铁制成的产品亦发掘出十余件。中国工匠为了克服白口 铸铁的脆性,大约于公元前五世纪发明了适用于铸铁柔化处理的退火技术,在河南洛阳战国早期 灰坑出土的铁锛,其内部组织为莱氏体,表面有约1毫米左右的珠光体带。珠光体层的存在,使白口铸铁具有韧性,很明显这是通过退火处理得到的组织。与铁锛同坑出土还有一个铁 。这一铁 已基本绣蚀,其残部经金相检验表明,其基体组织为铁素体脱碳层,石墨组织为比较完善的团絮状退火石墨。可以认为这是通过退火得到的展性铸铁。据分析其大约是经过在900℃或稍高的温度下,进行长时间的退火,使渗碳体分解,得到团絮状的石墨,欧洲同类型的可锻铸铁的出现是在1720年之后。
热处理设备是机械工业中的一基十分重要的基础工艺,对提高机电产品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,加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但是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却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很大的代价。由于热处理影响的是产品的内在质量,它一般不会改变制品的形状,不会使人直观地感到它的必要性,弄不好还会严重畸变和开裂;破坏制品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,致使制造过程前功尽弃。所以在我国的制造业中长期存在着重冷冷加工轻热热加工现象,以致这个行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。由于工业基础的薄弱和在战争中遭受的破坏,我国的热处理在40年代还仅仅属于一种作坊式的生产,尚未形成实质性的产业。在工科院校中无热处理的专门学科,因而也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。当时的热处理操作大都是家传技艺,笼罩着神秘气氛,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。